本站域名可出售转让,联系QQ:1293898635
当前位置:导航网健康走不出舒适区 等于慢性自杀
走不出舒适区 等于慢性自杀
2023-11-12

舒适区是心理学术语,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习惯上的行为模式,人在这种状态中会感到舒适。比如,你 喜欢熬夜玩游戏,你会每天习惯在深夜玩游戏,并且很快乐。你喜欢一个人在家,出去聚会时感到不舒服不开心, 回到家觉得很轻松,这就是你的舒适区。但舒适区,并不是个好东西。心理学家说,摆脱不了舒适区等于慢性自杀 。

意大利电影《海上钢琴师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1900是一个天才钢琴师,从婴儿时期起,一直都生活在一艘远洋客轮上。轮船上的乘客上上下下,来来往往,他却从未 踏足过那片近在咫尺的陆地。

后来,轮船被销毁,1900拒绝离开。年轻的生命,随着这艘老迈的客轮,沉入了深深的海底……

1900在沉船之前,对他的朋友Max说:

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,一个太漂亮的女人,一段太长的旅行,一瓶太刺鼻的香水,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。我 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,不过幸好,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……原谅我,朋友,我不会下船的。

在1900看来,尽管陆地令他向往,可它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未知世界,只有那艘客轮,才是象征着安全和舒适的家园。

在为这位天才扼腕叹息的同时,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:

我们每一个人,从某个角度上来看都是1900。

待在同一个岗位上温水煮青蛙,爱情长跑耗尽了感情却拖着不分手,对坏习惯深恶痛绝但始终改不掉……我们依恋的 不是某一个位置,某一个人,而是一种会上瘾的心理状态。

明知道这样下去没有出路,却无法阻止慢性自杀。

这种状态,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舒适区。

心理舒适区: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,是你感到熟悉、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,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 式,就会感到不安全、焦虑,甚至恐惧。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新工作、接受新挑战时,内心会从原本熟悉、舒适的区域 进入到紧张、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。

舒适区,我们在这里画地为牢

心理学家认为,人们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各种情况时,存在着三种心理状态:舒适区,学习区和恐慌区。

舒适区:一个人固有的观念、习惯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,呆在这种状态中,人们会觉得熟悉和安全。

学习区:超出舒适区,让人感到有些焦虑和不适,但能通过学习和练习来适应它,把它变成舒适区。

恐慌区:超出成长区,让人疲于应对焦虑和不安,无法腾出更多精力去适应和学习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:一个懂得PS软件基本操作方法的初学者,很轻松就能给一张照片加个滤镜。但如果要给人像修图美 颜,并且达到影楼级别的水平,他就会因为目标太难而直接行动瘫痪。

一个人想要不断地成长,就要让自己呆在学习区里。上面例子中的PS初学者,应该有计划地逐个学习修图的技能点, 慢慢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。

可实际上,相对于危险的恐慌区和笨拙的学习区,人们更喜欢呆在舒适区里,给自己的照片加一个厚厚的滤镜。

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:那是一种呆在子宫里的感觉,无能,脆弱,封闭,但是稳定,自在,不需要努力。

这个会让人上瘾的心理舒适区,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呢?

走不出,是因为一直都没戒奶

所谓心理舒适区,用一句话来解释,就是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。

这种应对环境的方式,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对抗焦虑和恐惧的。

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,曾经在集体讨论中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排斥,造成了比较深的心理创伤,那他可能会变 得沉默寡言,不敢发表意见。

对于那时候的他来说,保持沉默,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,用来对抗被环境否定的焦虑和恐惧,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修 复创伤。

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。尽管那件事情早已过去,他却对这种应对方式甘之如饴。

其中让他上瘾的,不是痛苦,而是控制感和安全感。

想想看,如果他要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,开始发表意见,甚至与他人针锋相对,就意味着他要重新面对焦虑,面对即将 发生的事情的不确定性。

大脑里的那头情绪的大象,就会跳出来向他挥舞着硕大的鼻子,激活他的恐惧感和无力感。

相比之下,沿用熟悉的应对方式,应付着熟悉的环境,更能让人产生“生活尽在掌控之中”的感觉。

这种控制感,能满足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。

只是这种所谓的掌控和安全,是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假性强大之上的,一旦发生风吹草动,一摔就碎。

不信?这里有一个方法,用四个步骤就能撕碎心理舒适区伪善的面孔。

走出来,你只需要这招四板斧

这个方法,是心理学家罗伯特·凯根的发明,我喜欢称之为“罗伯特四栏法”。一共有四个步骤:

第一栏,你的目标是什么?

第二栏,你正在做什么与目标相反的行为?

第三栏,这些相反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好处?

第四栏,你内心的重大假设是什么?

我们拿一个感情上的问题来做例子。有些女生,有喜欢的人却不敢去撩,甚至还要躲着她们的男神,这是为什么呢?

用四栏法分析一下。

第一栏:这个女生的目标是,和这个男神在一起。

第二栏:她正在做的相反的行为是,不但不去撩,还装作对这个男生毫无兴趣。

第三栏:这些相反行为的好处是,不会被拒绝,也不会让别人看出她喜欢那个男生而被嘲笑。

第四栏:这个女生内心的重大假设是,如果我被拒绝,内心就会受到打击,还会遭到大家的嘲笑。

仔细地分析这个内心假设,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地站得住脚。

首先,如果这个男神也对她有好感,但看到她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,可能就会知难而退,她就白白丧失了一个机会。

其次,身边的朋友知道了她对那个男生有意思,可能不但不会嘲笑她,还鼓励她,帮她牵线搭桥。

退一步来说,哪怕主动被拒,那也起码没浪费机会,不留遗憾,还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行动力,积累了经验。

这样来看,这个回避感情的舒适区,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?

这是一个万能的舒适区摧毁法,专治一切“改变自己”的思想困境。

那可能有人要问了,解决了思想困境,但行动力还是瘫痪的,怎么办?这里还有一个绝招。

新经验,给旧容器灌一瓶新酒

心理学者陈海贤老师在他的《自我发展心理学》课程里,介绍过一个关于改变的好方法。

方法很简单,周一三五尝试新做法,周二四六还是用老习惯。为了好玩好记,我把它称为“一三五PK二四六”。

具体怎么PK呢,还是用上面不敢发表意见那个例子。

首先我们用“罗伯特四栏法”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例子。

这位习惯了沉默寡言的青年,很想在工作团队中发表自己的意见,但每一次都开不了口。他对此的内心重大假设是, 假如我发表意见了,就很可能会遭到反对和嘲笑,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。

而事实上,别人可能根本不会那么在意他说了什么话,也有可能赞同他的想法。

如果他想要改变,可以试一下,在一三五这几天,大胆发表意见,看看会发生什么。在二四六这几天,退回舒适区,享受 沉默寡言的简单轻松。

慢慢地,他对当众发表意见这件事情,就会有新的经验,新的感受。

一三五这几天的练习,其实就是在学习区里冲浪。

但愿每一个躲在舒适区里的大小孩,都能勇敢地从远洋客轮上走下来,拥抱未知却广博坚实的大地。

应对焦虑和恐惧的唯一办法,就是大踏步地走过去。

人们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各种情况时,存在着三种心理状态:舒适区,学习区和恐慌区。一个人固有的观念、 习惯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,呆在这种状态中,人们会觉得熟悉和安全,这是舒适区。但这会使得人们就像困在牢 里,困在自己的世界,无能、脆弱不需要努力。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自己是没有用处的。困在自己的舒适区,不走 出去磨练自己,就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自己的价值感在哪,所以应该走出去,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归属感。

导航网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QQ号:1293898635  技术:建站养米
//文章网站 //统计代码